发布时间: 2024-02-22 22:29:14 作者: 皇族电子竞技
福建平潭由126个岛屿组成,主岛海坛岛是我国第五大岛屿。释教在平潭的传入、开展、传承、演进,与平潭岛的人文前史休戚相关。
释教传入我国,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继续不断的开展,渐渐的变成为中华民间传统文明的组成部分。释教在晚唐五代传入平潭,表现了祖国大陆与海岛的文明联络。
2018年,福建省博物馆考古研讨队、厦门大学考古实习队在平潭平原镇红卫村开掘了一处南朝墓葬遗址,墓砖上印有莲斑纹与五铢纹。莲斑纹理阐明,至迟在公元6世纪,平潭岛现已遭到其时南朝昌盛的释教文明的影响。可是,僧尼来到平潭岛立寺,则要到公元10世纪上半叶。南宋梁克家编撰的福州地方志《三山志》记载,后唐清泰元年(934年),平潭呈现了前史上第一座释教寺院清凉庵。
现存平潭平原镇红卫村的道彰岩石刻,是平潭现存时代最长远的石刻,由五块巨石堆叠而成。岩石上刻有“岩本元有,道假人弘,熙宁巳酉,兴自彰公”“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冬十月刻于石”。“熙宁巳酉”是北宋神宗熙宁二年,即公元1069年。即在镌刻摩崖的13年前,有一位叫作“彰公”的和尚来到平潭传达释教文明。摩崖石刻中有小字“本贯怀安,受业仰山”,意即彰公是福州府怀安人,师承禅宗沩仰派。
1000多年来,平潭海岛释教的开展崎岖伴跟着我国海上交通、交易的兴衰,是我国海洋文明开展的晴雨表。
汉末以来,我国东南沿海区域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开展,帆海技术取得较大提高。据三国末年吴国丹阳太守沈莹所著的《临海水土志》,公元230年春,孙权命将军卫温、诸葛直爽一万名战士,带领一支巨大的舰队,从章安(今浙江台州)动身,穿越海峡,抵达夷洲即祖国宝岛台湾。六朝时期,我国南边区域得到较大开发,海洋文明蓬勃开展。到了晚唐五代时期,福建的社会经济文明得到迅猛开展,平潭海岛释教也正式构成。
释教在海岛上开展,立寺安僧,首要有必要要有淡水。释教寺院在海岛的创立,自身便是海岛开发的有机组成部分。从平潭岛上现存的释教寺院遗址中,常常不难发现古井的遗存。平潭释教协会地点地龙兴寺,寺内菜地中就有一口宋代古井。北宋宣和三年(1121年),和尚觉充在平潭宏扬佛法,劝缘兴修平潭首座太平桥。
在古代,因为科学技术不兴旺,出海打鱼、帆海运送都非常风险,这一方面造就了海岛居民彪悍的性情,另一方面也促进海岛先民在宗教崇奉中寻求安慰。从浙江舟山(普陀山)到福建平潭,南海观音崇奉是我国海岛释教形状的重要内容,观音菩萨成为海上飞行、渔民出海的保护神。在前期地方志等史籍的记载中,怀安籍和尚彰公在道彰岩所建大士殿即观音大士殿;在平潭民间,关于南海观音的传说更是不乏其人。观消息俗跟着海路商旅在各个海岛之间彼此传达,可见海岛释教观音崇奉与海运有密切关系。
宋元至明中前期,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畅顺,海外交易兴旺,平潭海岛释教也随之勃兴。元代,平潭海岛上有镇海寺、隆兴寺、净尘庵等一批寺庙庵堂。明代,平潭释教得到较大的开展,建有龙泉寺、高山寺、金峰寺、澄澥寺、玉堂寺等一批颇具规划的梵宇。明代中后期,倭寇日益猖狂。清初实施海禁,平潭人口都迁往福清、长乐,闭关锁国的方针,对海岛释教一度形成毁灭性冲击。清中后期,在岛上民众的热心支持下,平潭海岛释教才有所康复。特别是清廷平定台湾后,派兵驻防澎湖列岛和台湾,每3年轮换一次。清兵换防期间,将士官兵沿海道要通过平潭,并将平潭释教寺庙的香火带往台湾、澎湖列岛各地。这些分炉出去的香火古刹,至今每年仍有大批信徒前往平潭释教寺院寻根拜谒。
清道光二十九年(1849年),福建水师官兵赞助重建平潭龙兴寺。清代中后期平潭金峰寺也得到康复和开展,渐成规划。金峰寺现存九通清代碑文,其间一通清碑记载了清同治七年(1868年),平潭海防分府同知李煐的《游金峰寺》:“闲游趁兴步山隈,古刹登临憩石台。千佛卷烟空浓郁,百年草木谁培养?鸟争春到和鸣急,花耐霜寒满树开。徒倚几番抬头望,凹凸万顷绿云堆。”
清中后期,平潭海岛释教尽管有所康复和开展,但毕竟其时我国积贫积弱,在海上彻底没有办法跟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竞赛,海岛释教进入了衰落期。
改革开放以来,平潭海岛释教得到稳步开展,在联络大陆与台湾同胞、促进祖国和平一致等方面,发挥着积极作用。
平潭是两岸释教文明沟通的重要基地。平潭龙兴寺、金峰寺、灵竹寺等寺院重修,得到了香港、台湾同胞的全力支持。金峰寺与龙兴寺是平潭现在尖端规划的两座释教寺庙,有北龙兴、南金峰之称。现在,金峰寺环境高雅,寺内有台湾同胞栽培的“回归林”,表达期望祖国提前一致的美好愿望。
2018年4月,“两岸禅学沟通体会中心”在福建平潭归纳试验区建立,并重行了盛大的揭牌典礼,典礼后还约请两岸闻名释教学者进行禅学论坛——“禅的慈智愿行与顺逆人生”。山海相依,两岸一家。新时代,平潭海岛释教再度锋芒毕露,为促进两岸文明沟通,保护祖国一致,作出新的前史奉献。(完)(原标题:山海相依两岸一家——千年前史的平潭海岛释教)(文章来自:我国民族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