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 2024-03-31 09:01:39 作者: 皇族电子竞技
天福宫虽然是建于晚清的华人庙宇,总体结构和风格是闽南式建筑,但是,处处显露异域情调,只要略加注意,就会发现
天福宫建筑装饰的一个特点,就是地上的铺面。建庙之初用的是花岗岩,1906年重修时,改用西洋花式的彩色水泥砖和西方烧彩砖,具有着强烈的南洋土生华人色彩。
大门外的栅栏,原本是传统的木制栅栏。1906年重修时,换成了英格兰特点的铸铁栅栏,具有西方古典风格。
后殿的侧墙也是1906年重修,使用了三心圆拱窗和饰花壁柱,是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。
门口站岗的四个宦官之中,这两个的造型比较特别,面目黝黑,五官轮廓较深,有点像是印度人或马来人。
在天福宫的三川殿外,大门处的斗拱,装饰了两排彩绘飞天。这两排飞天,一排面孔较为白净,另一排较为黝黑,颇有南洋多元民族的色彩。
(天福宫多年来推动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播,包括福建南音。湘灵音乐社每年三次在天福宫呈献演出。不久前,湘灵音乐社组团到中国泉州参与国际南音大会唱)
天福宫是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庙宇。正殿主祀的是妈祖娘娘,配祀的是山西父子和保生大帝。
妈祖大家都很熟悉了,本文不多介绍。早期南来华人把祂视为海神、保护神,崇敬有加。在新加坡,除了福建人的天福宫,崇祀妈祖的神庙很多,包括潮汕人的粤海清庙、海南人的琼州天后宫等等。
妈祖的左右护法,千里眼为青面绿衣,左手执戟,头上有两只角,右手横在前额眺望远方。顺风耳为赤面红衣,右手持斧,头上只长一只角,左手指着耳朵。
曾经有外国游客问我,为何左右护法面目狰狞,造型像妖怪。我解释说,千里眼与顺风耳的来历有一些传说,其中一个说他们是商代时期纣王的大将,高明与高觉俩兄弟,与姜子牙交战时身亡,死后阴魂不散四处飘游,最后盘居于桃花山,为祸人间,前后历经三千年。后来被妈祖降伏,收为部将,一同救助天下苍生。因此,他们造型虽仍是妖怪,但早已从善而成神。
还别说,当年妈祖金身从莆田祖庙出国时,与千里眼、顺风耳都还有各自的登机证。
另有书中记载,妈祖乃是观音菩萨的化身,因此千里眼和顺风耳分别负责替妈祖“观千里灾难”和“听音救苦”,“观”与“音”二者相合,正符合“观音大士”之意。
保生大帝本名吴夲,福建泉州同安人,原为北宋时的医师,是闽南地区、台湾、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医神。俗称“大道公”“吴线岁时,吴夲为了帮急症病患采药,前往青礁的大雁东山,却失足堕崖身亡。当地居民得知后,为追悼吴夲,纷纷塑像祭拜并私谥“医灵真人”,并建立崇祀他的庙宇。一直到了南宋,开始有皇帝给予封号,才成为官方承认的信仰。
保生大帝信仰与青草药息息相关。青草药的使用历史悠远长久,可追溯至吴夲,用于养生防病、祛疾除患。在厦门地区尤其是在农村群众的防病、治病中起了较大的作用,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患者。
在古代,病患及其家属常会到保生大帝庙去求药方,取得的方法一是透过降乩扶辇,另一种便是抽药签。保生大帝药签的药方组成简单,药材剂量较轻,而且多为价格低之物,不会难以取得。另外,也重视药膳食疗。
青草药文化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2022年1月29日,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申报的“闽台青草药”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主殿里主祀三个神祇,妈祖、保生大帝都是道教中的神祗,而第三个,则是儒教中的神祇——关夫子。
在中华文化中,关公是极少数享配“儒佛道三教并尊”的神祇。关羽一生践行忠义仁勇,加上《三国演义》对他熟读儒家经典《春秋》的塑造,诠释了儒家的“忠义”道德精神,丰富了儒家的形象。雍正三年,封关羽为“山西关夫子”,把关公、孔子并提。
然而,在儒、释、道三教中,率先将关羽请上神坛的是佛教。佛教传入中国以后,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借用荆州民间对关羽的信仰习俗,对“关公玉泉山显灵”进行创造性改造,将关羽列为“护持佛法”的伽蓝。到了明末清初,尊关羽为“护国明王佛”,视同佛菩萨。
天福宫有个很有趣的现象,就是它除了供奉儒教的关夫子,也供奉佛教的伽蓝菩萨。
在天福宫的东配殿,供奉的是佛教的伽蓝菩萨,也就是关公。在左边捧印的是关平,在右边持青龙偃月刀的则是周仓。
东配殿有一处“画一轩”,供奉的是孔夫子,左边捧书的是颜回,右边持剑的是子路。
天福宫既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庙宇,有道教的妈祖、保生大帝,有佛教的伽蓝菩萨,有儒教的关夫子,当然也要有儒教的孔夫子。
东配殿有一处“画一轩”,供奉的是孔夫子,左边捧书的是颜回,右边持剑的是子路。
在我小时候,儿童上小学之前,家长总要带孩子到天福宫上香,向孔子公磕头,求孩子努力学习,天天向上。
在重要考试之前,有些家长会带孩子来上香。考试之后,还会给孔子公送答谢红绸。
不少公众为了祈求孩子能够更聪慧,前去参加“点智慧”活动,跪在孔子的神像面前,由法师将拜祭用途的油涂一点在他们额头上。往往一些异族同胞也前来参加。
天福宫配祀的其他神祇还有开漳圣王、准提菩萨、日神、月神,并且有供奉祖先灵位的配殿。本文就不一一介绍了。
本文为历史系列之三。下一篇文章将介绍新加坡最早的华人学校翠英书院,以及崇文阁。敬请关注。
1.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“原创”的全部作品,版权属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。别的媒体、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一定要标注明确:“文章来自:新加坡眼”。
2.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“转载”、“编译”的全部作品,均转载或编译自别的媒体,目的是传递更多有价值资讯,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